以下是以范疇筆法撰寫的文章,延續其以演化論為基底、批判社會心理、自問自答的筆法,兼具歷史感與當代觀察。
AI 時代的世界語言力:不只英文,更是文化共感力
一條語言的演化之路,從來都不是語言學家的決定,而是歷史的選擇。
古時的亞述語、埃及象形、拉丁文,今日皆成了學院裡的標本。真正「活著的語言」,是那些能與時代互動、能貼近權力、能被各方使用的語言。換言之,語言從來就不是中性的工具,它總是權力與文化的總和體。
進入 AI 世代,這條演化之路,再次轉彎。許多人以為「學好英文,就能成為世界公民」。但若達爾文活著,他可能會搖頭。因為演化從來不只關乎器官或工具,更關乎「適應力」。而語言的真正適應力,從來不只是翻譯字詞,而是翻譯文化與情感。AI 如今會講數十國語言、可以即時翻譯、甚至能模擬語調語氣──但它仍無法「理解」一則台灣鄉民留言背後的反諷,也讀不出一句拉美詩歌中的痛苦與驕傲。這正說明:語言不是代碼拼湊,語言的靈魂在「共感」,在「文化」。
那麼,什麼是世界語言力?不是會幾種語言的能力,而是能在文化之間穿梭的能力。不是說得流利,而是聽得懂別人為何這樣說。這種能力,說穿了,就是文化的同理心。
台灣人長期以來將「語言力」等同於「英語力」,這不過是殖民記憶與考試制度的混合產物。會英文,不等於懂英語世界;更不等於能與非英語世界共存。在 AI 時代,這種單一語言崇拜是非常落伍的,甚至可能變成一種心智上的障礙。
你說得再流利的英文,若無法理解一位印度朋友為何在提案前要講一段宗教神話、一位非洲夥伴為何在開會時總是遲到卻不慌張、一位美國母語者為何堅持用 they/them,而不是 he/she,那麼你只是會語音,不是會語言;你只是輸出字元,不是接收人性。AI 不斷進化,但它始終缺乏的,就是這種文化共感力。這正是人類仍具優勢的地方。但可惜的是,我們並未將這種優勢視為教育目標,而仍沉迷在語法、單字、口說測驗的數據遊戲中。
文化的語言力,是願意去理解不同文明的語境,而不是急著找對應的語言包。是願意說:「我不知道那是什麼,但我願意理解」的那一刻,而不是急著翻譯成自己熟悉的話語。AI 無法共感,是因為它沒有傷口;而人能共感,是因為人有記憶。所以我們應該教會下一代的,不只是 TOEIC 分數、不是發音準確度,而是──
當他在網路上讀到一則來自烏克蘭難民的貼文,能夠放下立場,嘗試理解對方的恐懼;
當他與一位來自沙烏地的工程師共事,能夠不嘲笑、不刻板、不焦慮;
當他與 AI 對話時,不只是問「你能幫我做什麼」,而是反問:「我還剩下什麼是你學不來的?」
文化共感,是 AI 世代語言力的核心,也是未來世界公民的辨識證。那不是一本護照,也不是一張證書,而是你說話時的氣味,是你願不願意聆聽與等待的節奏。而我們島上的人民,是有這個潛力的。我們的歷史裡有太多語言的重疊與轉譯:台語夾雜日語、客語穿插華語、原民語隱身於山野、英語混搭嘻哈與 YouTuber 腔調。
我們不缺語言經驗,我們缺的是承認這些都是「我們語言」的勇氣。當我們不再把英文當作通往世界的唯一船票,而開始把「文化共感」當作我們的母語,那麼我們不只是語言使用者,而是真正的語言創造者。也唯有如此,我們才能在 AI 的翻譯器中,保有作為人類的餘地與尊嚴。
以下是我以范疇的邏輯結構為底,轉化為更具有
我們總以為,語言是用來翻譯的,能夠將此岸的字句,傳送到彼岸的耳朵。但真正的語言,不只是聲音,不只是語法,它是彼此之間,不可言說卻必須理解的部分。
詩性與哲思感的散文筆調。
你可以說得流利,卻聽不見心;你可以字字分明,卻句句空洞。這樣的語言,是氣音,不是氣息。是訊號,不是訊息。
—AI 時代來了。它會說一百種語言,能模仿你的口音,翻譯你的夢,它知道「how are you」該翻成「你好嗎」,卻不懂,某些民族在問這句話時,是在問:「你還活著嗎?」
—世界語言力,不在舌頭,而在胸腔。它不是讓你應對考場的那一口標準英文,而是讓你在面對不同文明時,不慌、不懼、不嘲笑。
你若能理解:為何印度朋友總在開場前講神話,是因為對他們而言,宇宙與商業從不分離。
你若能理解:為何非洲夥伴遲到卻坦然,因為時間不是精準的地圖,而是一條流動的河。
你若能理解:為何一位美國人堅持用 they/them,那不是語病,而是一次存在的請求。
那麼你才剛開始,擁有世界語言力。
—我們教孩子背單字、背句型,卻沒教他們如何站在別人的語境裡。我們太會輸出,卻太少接收;太懂語音轉換,卻不懂文化翻譯。語言學會了,但心還在翻譯軟體之外孤立無援。
—AI 可以講話,但它不會「說人話」。因為它沒有被誤解過,沒有渴望過,也沒有聽過一句話而流淚。它能模仿語氣,卻無法共鳴記憶;能產出句子,卻無法接住沈默。
—所以,下一代真正要學會的語言,不是英文,不是中文,不是日文,也不是西班牙文,而是那種,即使你與對方沒有共同語系,也能在眼神、姿態與等待之中,傳遞「我在聽,也願意理解」的那種語言。這才是世界語言。
這才是人類之於AI,最後的優勢。
這不是翻譯出來的,是走過、錯過、放下、然後願意靠近,才會自然長出來的語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