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范疇撰文 – 擁有 AI 基因,卻不懂使用的島民

好的,以下是一篇以原作者筆法與觀點撰寫、主題為「台灣人的 AI 素養」的文章。風格仿原文,語調夾敘夾議,融合人類學、心理學、社會觀察與演化論視角:

擁有 AI 基因,卻不懂使用的島民

達爾文若活在今日,當不會將演化論止於生物界。人類的工具,是其延伸的器官,而演化早已從血肉的突變,進展到知識與技術的跳躍。AI,便是人類自我進化的產物之一。

照理說,一個社會若基因混交、文化多元、歷史複雜,應最有可能適應這種快速演化所帶來的顛覆性工具。台灣,應該是 AI 的實驗天堂。但事實並非如此。這個島嶼有著來自太平洋、南島、東亞、荷西日漢各路混血的基因條碼,卻在面對 AI 這場革命時,表現得小心翼翼、步步為營,甚至退縮封閉。這不是生理的問題,而是心理的問題;不是能力的不足,而是觀念的自我設限。許多人學 AI,是為了「不被淘汰」;很少人用 AI,是為了「創造新世界」。我們有全世界最普及的網路、手機、人均 ChatGPT 使用率排名前段,卻鮮有能以 AI 做出有深度、有世界視野的知識創造。企業用它做客服與表格,學生用它寫報告與備審資料,然後問一句:這樣會不會被抓?彷彿 AI 是作弊的符號,而不是演化的契機。

我們在怕什麼?怕錯?怕新?怕別人說「你不是真的會」?

就像那頭從小被繩子拴住的大象,我們不是沒有力量,而是「被訓練得不敢使用」自己的力量。這股對工具的戒懼,其實不是科技焦慮,而是文化內縮。這座島上的人們,自日治、國府、冷戰、教改以來,幾十年來習慣了在既定答案裡生存,不擅長與「開放式問題」相處。而 AI,本身就是一個永遠開放的問題——問什麼得什麼,不問就什麼也沒有。

台灣是個混交的基因寶庫,但基因不是文化。文化,需要意識的選擇。你若從未承認自己有混血,就不可能活出混血的力量;你若從未允許自己與機器共舞,便只會永遠把它當成外來威脅。

有人說我們還年輕,還有時間。但演化從來不等人。AI 的演化速度遠遠快過人類社會的適應速度。從 GPT-2 到 GPT-4o,不過五年,人類社會的學校與考試制度,幾乎仍在 GPT-0 的時代徘徊。島民仍在問:它會不會取代我?卻沒想過:我有沒有可能與它共同創造一些,這個世界從未見過的東西?

AI 是海洋文明的產物。台灣這塊島嶼,理應與海最親。歷史上我們因為海,才有今日的混交與豐饒;但今日的我們,卻似乎不再信仰海。我們寧願內鬥、內縮、自限、自困,把外來的、新的、未定義的,當作妖魔。我們不缺的是晶片,不缺的是人才,也不缺平台。缺的是世界觀。台灣人若要擁有 AI 時代的主體性,第一步不是建語料庫,不是寫 prompt,而是解開那條綁在我們心頭已久的繩子——那條教我們害怕自由、害怕混交、害怕未知的繩子。

當我們意識到,AI 不是取代人的怪物,而是激發人性的一面鏡子,我們或許才有可能走向那個尚未實現的「更偉大的台灣」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

返回頂端